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,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,同比上升20.4%,创造了新历史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、行业标准的不断提升以及餐饮企业自身的创新和转型密不可分。而餐饮企业在食品安全、服务质量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提升,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、健康、便捷的餐饮服务,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消费意愿。这让我们更加坚信,2024年的中国餐饮业将继续取得新增长、新突破。
新潮流、新趋势中孕育新的市场机会 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餐饮行业的运营方式,通过使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、在线订餐平台等技术,餐饮企业可以提高效率、优化消费者体验,并实现更精准的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。数字餐饮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动力。
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日益增加,健康餐饮成为一个重要趋势,这将促使餐饮企业更加注重提供健康、营养、均衡的餐食选项,包括使用新鲜食材、提供低糖低脂菜品等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预制菜和方便食品的市场将继续扩大,满足快节奏生活和家庭便捷烹饪的需求,同时这些产品也将更加注重品质,兼顾营养和口味。
预制菜领域的创新和市场潜力巨大,能够吸引资本和创业者的关注。
近几年,餐饮业与其他行业如文化、旅游、娱乐等领域跨界融合,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,未来这种跨界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。而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,社区餐饮能够满足居民对于家门口美食的需求,也为餐饮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。
需要注意的是,随着中国餐饮文化的国际传播,更多的中国餐饮品牌将走向全球,推广中国美食,同时也会引入国际餐饮元素,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。同时,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餐饮业的重要议题,餐饮企业将采取更加环保的包装材料,减少食物浪费,推广绿色餐饮理念。
这些新兴业态和领域的发展需要餐饮企业不断创新,提高服务质量,同时也要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。中国烹饪协会将继续关注这些新潮流和新动向,并通过举办相关活动、提供专业指导等方式,支持餐饮企业适应市场变化,把握发展机遇。
预制菜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预制菜作为餐饮行业的一个新兴领域,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。2024年,随着行业标准的建立和监管的加强,预制菜市场将更加规范化。这将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,保护消费者权益,同时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预制菜产品将更加多样化,不仅包括传统菜肴,还将涵盖各种地方特色美食、健康养生菜品等,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预制菜的生产技术将不断革新,包括冷链物流、真空包装、微波加热等技术的应用,将使其保鲜期更长,食用也更加便捷。预制菜的线上线下销售将进一步融合,电商平台、社交媒体营销等将成为预制菜销售的重要渠道。同时,线下体验店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买和体验机会。
随着市场的扩大,预制菜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。品牌建设、品牌故事、产品质量和服务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。预制菜的兴起将促使餐饮业在菜品研发、服务模式、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,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。预制菜的发展将推动餐饮供应链的变革,从食材采购、加工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更加注重效率和品质。预制菜的普及将改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,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预制菜作为家庭餐桌的一部分,这将对传统餐饮业产生一定影响。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引发餐饮业的整合,一些小型餐饮企业可能会转向预制菜的生产,或者与预制菜企业进行合作。总之,预制菜的发展将对餐饮业产生深远影响,餐饮企业需要紧跟市场趋势,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,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。
人才与成本带来较大压力 餐饮业的快速发展,对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,但目前行业内高端人才短缺,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。在供应链方面,一边是餐饮企业需要寻找更加稳定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,确保食材的质量和安全;另一边,原材料成本、人工成本、租金等经营成本的增加给餐饮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热门商圈。
作为行业组织,中国烹饪协会一直致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2023年通过成功举办中国厨师节、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、中国国际餐饮产业博览会、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,加强了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,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。同时,协会通过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等多方共建项目,依托实践培训和专业支持,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。
餐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,提升服务质量,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并积极把握新的市场机遇,以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展望未来,中国烹饪协会将继续与各方共同努力,进一步推动餐饮业的标准化、品牌化建设,为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,促进餐饮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,确保行业健康、有序、可持续发展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阅读链接
紧紧扣住大众消费的主旋律
本文节选2024年2期《中国烹饪》杂志
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中国烹饪杂志”来源的作品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),未经《中国烹饪》杂志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《中国烹饪》杂志”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均属侵权,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在此发表的文章,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的立场。